Posts

Showing posts from May, 2017

談判桌上的藝術 Hostage at the table

Image
          談判桌上的藝術 Hostage at the table 第一次認識“談判桌上的藝術”這本書,是我在洛桑唸管理學院的最後一堂課。正確來說,我在那堂課聽了教授 喬治. 科爾瑞瑟 ( George Kohlrieser )的人生故事,還有喬治的想法:如何讓商務 人士從他的人質談判經驗中學習。 喬治在碩士班最後一堂課的演講題目是“連結與分離 - 成功的關鍵”。喬治是一位前人質談判家,也就是當警察碰上歹徒狹持人質時,上前去跟歹徒談判的專家。“人不會殺人”,喬治在課堂上說到:“會殺人的人,把受害者當物品看待”。喬治說的很自然,很難相信他自己就被歹徒拿武器狹持過四次。 讓我很好奇的是,為什麼學校的最後一堂課要請一位人質談判的專家來演講,這跟我每天的生活有什麼關係?希望我不會有需要用到跟歹徒談判的這一天。喬治後來才解開謎底,原來他不是要教我們變成口齒伶俐的說客,他是要教我們 “道別” 的重要性。 分離,代表為失去的事物哀悼。在喬治處理過的人質談判中,幾乎所有的案例都牽扯了主角失去了一件重要的人事或物。案例的主角失去了他愛的人,工作,地位,人活著的意義,夢想,信仰,或是人生的選擇。當人們無法處理分離,他們也無法再和周圍的人建立連結。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盡一切可能,去奪回他們失去的東西,就算需要傷害他人或殺人也無所謂。 喬治在處理人質事件時,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和歹徒建立連結。透過建立連結,喬治可以喚起歹徒跟人之間的信任,進而放下他們失去的東西。這讓我想起來臉書最新的政策, 給予每個員工20 天的有薪假 ,去哀弔至親的死別。如果人們不能去哀悼他們失去的東西,他們會成為自己執念的人質,一生都痛苦的想要尋回失去的東西。 我們雖然沒有被人拿刀架過脖子,但我們卻有可能拿了一把無形的槍抵著自己的頭,被自己綁架了。這聽起來很匪夷所思,但卻發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。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沒有別的選擇了,我們出於恐懼而作出行動。喬治同時指出,預期落失的恐懼有可能跟真正失去一樣糟。這些恐懼啟動我們原始大腦裡面 “該逃跑還是該戰鬥?”的本能,使得我們陷入自我保護的迴圈之中。 如果我們要活得精彩,就必須要活得沒有恐懼。喬治用攀岩當例子來講解。當攀岩時,需要一個人在下方拉繩的 “確保者”。確保者的工作,是專心的觀察攀岩